《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高鹗续(一说是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红楼梦》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甲戌本,是《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的简称。今残存十六回,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共十六回,无目录。四回一册,共四册。乾隆竹纸抄成。甲戌本于各册首回首页首行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第一回楔子部分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语,故名“甲戌本”。据红学家们考证,甲戌即乾隆十九年(1754年)。此本因曾由大兴刘铨收藏过,近年来,研究者又称之为“脂铨本”。每半页十二行,行十八字。残阙严重。书口下部每页都有脂砚斋的署名。胡适认为甲戌本是世间最古的本子,红学家们普遍认为甲戌本所据的底本,是最早的,所以此本历来为红学家所重视。
此本第一回,较别本多出429字。此本中的脂批,亦为研究红学的重要资料。据红学家们考证,甲戌本并不是脂砚斋所用的原批本,只是个过录本,但此本正文文字在现存诸本中最早,且保存的脂批多于其余各本,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批,回前回后批多种。所存各回脂批远多于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语为他本所无。此本开卷有“凡例”,附七律一首,第一回正文前有“凡例”五则,题诗一首.其中从开头至“不得为其不备”一段及题诗,共四百一十四字,为它本所无。“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一段后来本子仅存此段作为引言,与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开始。此本第一回有僧道与石头的一段谈话计四百二十九字,后出各本皆缺。
已卯本又称脂怡本,脂馆本。题“石头记”,见于封面。每回卷端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字样。第二册封面书名下注云“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三册书名下复注云“己卯冬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红学家们认为是乾隆廿四年(一七五九年)。己卯本残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即一至二十回,三十一至四十回,六十一至七十回(其中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原缺,由清代嘉道时人抄补)。十回一册,共四册,面十行,行二十七至三十字左右。其中第一回开始缺三页半约1800字,十回末尾缺一页半约900字,七十回末缺一又四分之一页约700字。由于它们均在每十回的尾页,故知系在流传过程中残缺。
此本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原与此本分离,五十年代初由历史博物馆购藏。1975年经吴恩裕和冯其庸研究,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三回又两个半回(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的《石头记》残抄本是今己卯本的散失部分,因为里面同样避“祥”字讳。故今己卯本共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
此本三十四回末题“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终”,为脂本石头记第一个出现“红楼梦”标名的本子,说明曹雪芹生前一度使用“红楼梦”为书名。第十七与十八回尚未分开,共用一个回目,第十九回无回目,第六十四及六十七回原缺,与庚辰本同。此本中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系据另一种钞本钞配,见第六十七回末注云“石头记第六十七回终,按乾隆年间抄本,武裕庵补抄”。此本中的“祥”、“晓”等字缺笔,明显是避讳。
戚序本,全名为“戚蓼生序本”,简称戚序本或戚本,原由乾隆进德清戚蓼生所藏并序,约在光绪年间桐城张开模得到它的一个过录本,后归俞明震,俞以之赠上海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据以照相石印,题为《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以其卷首有戚蓼生的一篇序,故称“戚序本”。但是,卷首有戚序的共有四个本子。一是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二年上海有正书局出的石印“大字本”。二是一九二零年,用大字本剪贴缩印了一种“小字本”,小字本又于一九二七年再版。大字本与小字本文字上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一般也就不提小字本。三是有正书局据以石印的底本,过去一直说是毁于兵火,但一九七五年上海古籍书店发现了十册(前四十回)。故称“戚沪本”。由于有正书局据此本石印时,个别地方有贴改,而且还用贴条加上眉批,因此,底本与印本之间也有小差异。由于这个本子钤有几方张开模的印章,一度系张氏收藏,故称此本为戚张本或张本。三、南京图书馆藏戚序本,本子的面貌文字大同于张本,可能系张本的过录本。但这个本子与其他戚序本亦有小异。故称此本为戚宁本或宁本。
王府本,存百二十回,十回一卷,共十二卷。分装四函,函八册,共三十二册。面十八行,行二十字。粉色连史纸钞写。目录页和版心题名《石头记》。赵万里云出自清代某蒙古王府之后人,故称“蒙古王府本”,简称脂蒙本或蒙本。因其第七十一回的回末总评一页的背面有“柒爷王爷”之草书,一栗《红楼梦书录》疑出清王府旧藏,故称“清某王府旧藏本”,简称王府本或府本。王府本前八十回大体同戚本,版式相近,为同祖之本,但无戚序。其前八十回总目及正文用印就的朱丝栏粉色连史纸钞写,每版十八行,行二十字。补配部份系素白纸,每页十八行,行二十四字。书口印有朱色《石头记》书名,下手有手写墨色卷×、×回及每回页码。行款版式均同戚序本。缺第五十七回至第六十二回。后人以程甲本抄配了这六回及后四十回目录、正文,并在全书之首冠以程伟元序。有总目,十回为一卷。然而,每册四回。王府本也是一个附有脂砚斋批语的本子,回前回后总评亦单占一页,然而从此本开始,各本一律删去所有脂砚斋的名字。它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特有八百三十四条不见于早期脂砚斋评本的评语。这些批语补齐了回前回后总批,又有侧批和双行批。有散文,还有诗、词、曲等韵文。在第四十一回前的那首七言绝句之下,署名立松轩。立松轩把他的批语写入双行批注,可证王府本的底本为立松轩手抄本。松轩本的底本则有三个,依次为庚辰本、己卯本和杨藏本(皆非今本)。此本前五回文字属于庚辰本。第十六回末,都判与小鬼的调侃世情,己卯本有残文。此本正是己卯本残文的连缀。第五十六回改“时宝钗”为“识宝钗”,即从杨藏本。诸底本经过立松轩的整理和修改。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已分开,第十九回有了回目,第二十二回末已补齐,第六十四回,补入一个有批语的稿子,第六十七回亦补入,第八十回也有了回目。——凡此种种,以下各本皆大同小异。如无特殊情况,即不再赘述。王府本的抄写时间颇晚。它的第六十七回据程甲本抄补,用预留纸张,由前八十回抄手之一书写。在总目中,该回与其它各回似为一色笔墨。这说明王府本的过录时间是在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之后。
舒序本又称己酉本、脂舒本,舒元炜序本,简称舒序本或舒本,卷首有舒元炜的序及其弟舒元炳题《沁园春》词,故名。舒元炜,杭州人,其序作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已酉,亦名已酉本。又因这个本子今归吴晓铃先生收藏,而且仅存四十回,故又名吴藏残本或吴本。此本原为八十回抄本,总目中原有八十回,后被人撕去三页,今存第一至第三十九回和第八十回。目录前及每回正文前均题《红楼梦》。后来散佚第四十一回以下部份。每五回一册,共八册。然从抄写者转手的情况看,其底本为每册四回。每半页八行,行二十四字,独与郑本相同。从舒序得知,此本之原藏主为姚玉楝号筠圃者。他曾与当廉使(当保,先后担任河南按察使和直隶按察使——“廉使”为廉访使的简称)并录过八十卷,然遭故散失二十七卷;复借邻家之本,合付抄胥,因成新本。他虽然没有说抄配的到底是哪几回,但是,与它本对校,舒本确是一个拼凑本。其来源尚不止于两部份。它的前五回与庚辰本有相同底本。如第五回,各本:“自较别个不同。”庚、舒改“较”为“觉”。再如第二十七回,甲戌:“得了玉的宜似的。”府、戚:“得了玉的益似的。”列本:“得了玉的济是的。”梦本:“得了玉的便宜是的。”庚、舒:“得了玉的依似的。”舒序本跟己卯本也有相同底本。如第三十七回,庚、杨:“我宁可不要。”己、舒:“我能可不要。”府本、戚本自第十二回以后与己卯本有共同底本,第二十二回末惜春诗谜以下不缺。舒本此回结尾文字与府本、戚本相同。舒本与杨本、列本、梦本有相同底本。舒序本和庚辰本多有与甲戌本相同之文,但并不早于甲戌本。其总目与各回之分目不尽相同,是此本的特别之处。又有长短不等的增文,最令人疑惑,盖亦抄写者所为。它又几乎是一个白文本。自是晚期抄本无疑。舒元炜序的落款是:“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屠维作噩且月上浣虎林董园氏舒元炜序并书于金台客舍。”有“元炜”、“董园”印二方。为舒氏作序的原本。其新抄本之告成亦在此时,这是舒序中说得很清楚的。舒序中还提到,舒本八十回付抄的时候,读者中已有一个一百二十回的全本在流传。虽然,舒氏兄弟等人未能见到这个全本,但序中说到“合丰城之剑,完美无难”,成全本很有把握。“全本”的存在,当不是无根据的道听途说,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即程甲本问世的两年半以前,《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书已经在读者中流传。从这一点看来,《红楼梦》后四十回书的作者究竟是谁,舒本为我们作重新考虑提拱了一条线索。
因扬州靖靖应鵾所藏而得名,简称靖本,题《石头记》。一九五九年由南京毛国瑶发现,为藏乾隆时的抄本。一九六四年尚在,以后迷失不知下落。据目验者毛国瑶回忆,此本未标书名,亦无序文,中缝亦无页码。初称《红楼梦》,嗣后也有称《石头记》者。原有八十回,存十九册,蓝纸封面。钤有“拙生藏书”和“明远堂”篆文图章。一九五九年发现时,已分十厚册装订,缺失第二十八回和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回尾部残失三页。实存七十七回有余。竹纸抄写,抄手不止一人,字迹尚工整,而不及有正本。每页行数及每行字数未察。有三十九回为白文本。“明远堂”系靖氏堂名。靖应鵾祖籍辽阳,旗人。始迁江都,乾嘉之际移居扬州,清末自扬州迁南京。民国初期发觉靖本迷失。现存毛国瑶抄录的有正本所无批语一百五十条。从批语所附正文看,靖本不缺僧道与石头对话那四百余字,与甲戌本相当。原书有三十五回全无批语,其他各回则附大量朱墨批语。书的封面下原有“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字样纸条。夕葵书屋是《熙朝雅颂集》(其中选有敦诚、敦敏有关曹雪芹的诗)的主要编纂者、乾隆时著名文士吴鼐的书斋名。书发现之初,毛国瑶曾将此本与戚本作了对勘,摘录戚本中所无的批语一百五十条。后来,将它发表在南京师范学院《文教资料简报》一九七四年八、九月号上,并撰文介绍。此外,《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二期周汝昌《〈红楼梦〉及曹雪芹有关文物叙录一束》一文中也曾介绍这个脂本,并校读、解说了其中的部分批语。
贾宝玉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九,贾琏之妻,金陵四大家王家的小姐、贾家的媳妇,王夫人的内侄女。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支撑着贾府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吃穿住行,老死病辞。为人处事也十分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是干过的。但世人只道凤姐之毒辣,却很少体味凤姐心中之苦,王夫人为了自身利益把她娶到贾家,后因有了更亲近的宝钗又要拿她的权,这是不用八十回后的篇章也能猜到的,又有丈夫怨恨,下人忌惮,自然是“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贾元春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贾探春
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玫瑰花”之诨名。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最终印证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惨结局。
史湘云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金陵四大家中史家的千金小姐,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鼐和史鼎抚养,而两个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三更半夜做针线活儿。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心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因《红楼梦》80回后的篇章已失落无考,湘云真正的结局也无考了,而因第五回有宝玉游太虚时听闻的曲文,后世推测,湘云嫁给了卫若兰,而卫若兰早卒,所以结局应该不好。
妙玉
妙玉,金陵十二钗之六,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琴张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修行。因《红楼梦》80回后的篇章已失落无考,所以人物结局无考。
贾迎春
贾迎春,金陵十二钗之七,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预示着荣国府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衰败。
贾惜春
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八,贾珍的妹妹,自小喜爱画画。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因《红楼梦》80回后的篇章已失落无考,惜春真正的结局也失落无考了,而因第五回有宝玉游太虚时听闻的曲文,后世推测,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入庵为尼。
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曾受过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贾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也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巧姐带入乡下,她才不至于沦落到为奴为婢。
李纨
金陵十二钗之十一,字宫裁,出身金陵名宦,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
秦可卿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十二,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
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其人身世极为神秘,且其房内所摆的物品没有一样不是大有来头,即使是贾宝玉恐怕都没有这个资本!而有一次周瑞家的替薛姨妈送宫廷的十二钗花给各个人时她看到那钗花竟拽着它哭了,若说是感激那是不可能的,她并非没有得到过。
死后那些和她比较亲近的几个人居然都没有人反对她用只有皇族之人才能用的樯木做棺材,更何况她用的那份樯木还是原本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后来因变故而退了的,这种连贾母都不敢用的东西却被她一个应该说是比较渺小的蓉大奶奶用了,却无人反对,皇室里也全无反应,说实话,恐怕可卿原系皇室之女。
贾母
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贾母是支持宝黛爱情的,但高鹗续本中却说贾母并不支持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她的思想也受到了宝玉和黛玉的影响,有了一些前卫的想法。总之贾母能受到众人的尊敬,说明她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且她是有能耐的。
贾家奴仆
贾珍——尤氏:茄官、银蝶儿、万儿、来升、喜儿、寿儿、栓儿。
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
贾蓉——秦可卿:瑞珠、宝珠。
未具体标明哪房的:焦大、王兴、潘又安。
荣国府
贾母:鸳鸯、文官、琥珀、蕊珠、翡翠、玻璃、傻大姐、鹦鹉。
贾赦、邢夫人:秋桐、费婆子、王善保家的(陪房)。
贾政、王夫人:金钏、玉钏、彩霞、彩云、彩鸾、绣鸾、绣凤、小霞、周瑞、周瑞家的(陪房)。
贾宝玉:袭人(蕊珠)、晴雯、麝月、秋纹、碧痕、春燕、四儿、芳官、茜雪、佳蕙、坠儿、檀云、绮霰、良儿、媚人、墨雨、紫绡、李嬷嬷(宝玉奶母)、宋嬷嬷(仆人)、茗烟、扫红、锄药、伴鹤、李贵、扫花、引泉、挑云、双瑞、双寿。
贾琏、王熙凤:平儿、小红、丰儿、彩明、彩哥、来旺妇(凤姐陪房)、昭儿、旺儿、隆儿、兴儿、庆儿、善姐、王信、林之孝、林之孝家的、赵嬷嬷(贾琏奶母)。
贾元春:抱琴、青芸、琴韵。
贾迎春:司棋、绣橘、莲花儿、柱儿妈(奶母)、柱儿媳妇、王善保家的(司棋姥姥)
贾探春:侍书、艾官、翠墨、小蝉。
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
李纨:素云、碧月。
林黛玉:雪雁、紫鹃(鹦哥)、春纤、藕官、王妈妈(奶母)。
史家奴仆史湘云:翠缕(缕儿)、葵官(韦大英)、周奶妈。
薛家奴仆薛姨妈:同喜、同贵。
薛宝钗:莺儿、文杏、蕊官。
薛蟠——夏金桂:宝蟾、小舍儿。
香菱:臻儿
薛蝌——邢岫烟:篆儿
薛宝琴:小螺、豆官(豆童)。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画像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远离官场,无视权贵,生活一贫如洗。
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高鹗(约1738-约1815)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江苏省苏州人,乾隆后期,在京花数年之功,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并邀友人高鹗共同承担“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的编务,三印《红楼梦》。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红楼梦》(程甲本)序据张问陶《船山诗草?赠高兰墅鹗同年》诗自注说:“传奇《红楼梦》80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红楼梦》在诗词、戏曲、绘画、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著名红学研究者宋淇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如《新红学的发展方向》、《论大观园》、《论贾宝玉为诸艳之冠》等,每一篇文章都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产生很大影响,据说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的基本观点,就来源于宋淇的《论大观园》一文。
人们通常把红学流派归纳为索隐派、考证派和文学批评派三大派,宋淇无疑是属于文学批评派。他研究《红楼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小说,因此他十分注重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及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研究。比如他论大观园,认为曹雪芹不论将大观园写得如何生动,如何精雕细琢,终究是空中楼阁、纸上园林,因为“作者利用大观园来迁就他创作的企图,包括他的理想,并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配合故事主线和主题的发展,而不是用大观园来记录作者曾见到过的园林。”他举例说,曹雪芹在大观园的栊翠庵中种了梅花,主要目的是用梅花来衬托妙玉的性格,甚至可以说用梅花来象征妙玉都无不可。至于梅花在南方或在北方,根本不在他考虑之中。根据同样的理由,林黛玉的潇湘馆、李纨的稻香村、薛宝钗的蘅芜院、探春的秋爽斋、宝玉的怡红院,无论是室外的环境还是室内的布置,也都是为了衬托人物的性格。至于说大观园写的那样的真实,使读者在阅读中仿佛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能说他必有所本,只能说这是作者创作的成功,所以宋淇认为“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不在北方,也不在南方,而只存在于曹雪芹的方寸之间。这样的分析是令人信服的。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晴雯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四部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
《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恨贵邦人不通中语,不能尽得其妙也。
“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耻辱,由于苦闷,由于自己国家地位的低落,渐渐回想到我国光荣的古代文化。我想把红楼梦介绍给西洋人,意思是我们也有与你们同样伟大的作品。
《红楼梦》中所有种种之人物、种种之境遇,必本于作者之经验,则雕刻与绘画家之写人之美也,必此取一膝,彼取一臂而后可。其是与非,不待知者能决矣。读者苟玩前数章之说,而知《红楼梦》之精神,与其美学、伦理学上之价值,则此种议论,自可不生。苟如美术之大有造于人生,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
《石头记》为中国文明最真最美而最完备之表现,其书乃真正中国之文化、生活、社会,各部各类之整全的缩影,既美且富,既真且详。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中,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它高度的艺术性久已被一百多年来的每一个读者肯定了。但它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结构的庞大严整,人物的典型生动,语盲的流利传神等等艺术方面的成就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着决定这些艺术性成功的高度思想性.它是以一十爱情悲剧为线索来写出一十封建大家庭的由盛而衰的经过,从而真实的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成为反映封建社会的一面最忠实的镜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巨著。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人们在对它的阅读和研究中无不谈论过它的认识意义。对于当代读者而言,《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透过这本书,人们可以对中国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的生存环境、人物行为和器物境况都能得到感性的认识,由此引发出对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乃至民风民俗的认知,最终获得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形象而又深刻的理性认识。更深一步的说,《红楼梦》还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按照红学家胡文彬的说法,只有读懂了《红楼梦》,“才能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最为精微和最为美丽的精神”。
一部《红楼梦》,涉足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各个体系,从书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知到中国儒家文化、佛家思想和道家风范的巨大影响,探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国的四大文化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一样的。看《三国演义》,我们感悟到的是历史的正统意识加权力意义;看《西游记》,我们感悟到的是神话意识和宗教意识;看《水浒传》,我们感悟到的是道德意识和历史意识;而看《红楼梦》,几乎是所有这些都涉及到而且还有更加强烈的审美意识和生命意识。
《红楼梦》一书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全部美好的信息,它以其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巨大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凭借其丰富的美学内涵而成为后世人们文艺创作的素材和底本。200年来,《红楼梦》从文本小说进入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影视等各艺术门类,用各种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多形象地演绎了《红楼梦》的历史故事、人物命运、动人情节乃至感人细节。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年间,《红楼梦》的全本电视连续剧就拍摄了两次,搬上银屏和舞台的更是不计其数。《红楼梦》已经成为广大艺术工作者表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方式。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优秀文化的不朽经典,在对外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人们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首先是阅读中国的文本作品。《红楼梦》问世仅200年,它凭借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很快走出了国门,100多年前就传入了日本,以后不断地为国外的文化学者所喜爱并争相翻译。时至今日,它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西腊文、意大利文、罗马利亚文、匈牙利文等17种文字。《红楼梦》在世界各地都得到读者的喜爱,被誉为“世界文坛的一块丰碑”。
《红楼梦》中塑造的人物,都成了中国文化中人物类型的代表。不论是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还是刘姥姥、晴雯乃至焦大,都成为后世人物类型的典型形象。称一个人像“王熙凤”,不用再加解释,人们都知道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仅人物成为典范,《红楼梦》中的事件,甚至器物都具有典范的意义。不论是讲“黛玉葬花”、“黛玉焚诗”,还是运用到“大观园”这样的词语,不用多加解释,人们就能够明确它的含意。
《红楼梦》除了上述的各种意义之外,在今天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不仅是《红楼梦》在思想文化方面具有深刻的内涵,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都从《红楼梦》当中发掘出了它的经济上的意义和文化产业上的意义,开掘出了《红楼梦》的实用价值。全国修筑了若干的“大观园”。《红楼梦》的餐饮文化引发了各地竞相开发的“红楼宴”、红楼菜系列。红楼梦的服饰艺术,成为中国戏剧服饰的重要参考。红楼的人物和故事,更是为雕塑、绘画、陶瓷和书法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北京、南京、河北等地都开辟了“红楼梦旅游线路”。
经典作品
1987年播出的央视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古装连续剧。由王扶林先生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本片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7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上演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该剧已重播千余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主要演员
剧中人物 | 演员 | 剧中人物 | 演员 |
贾宝玉 | 贾敬 | 韩淮 | |
林黛玉 | 贾珍 | 李志新 | |
薛宝钗 | 张莉 | 尤氏 | 王贵娥 |
王熙凤 | 李纨 | 孙梦泉 | |
史湘云 | 郭霄珍 | 贾琏 | |
贾母 | 李婷 | 贾元春 | 成梅 |
贾赦 | 李颉 | 贾迎春(前期) | |
邢夫人 | 夏明辉 | 贾迎春(后期) | 牟一 |
贾政 | 马加奇 | 贾探春 | 东方闻樱 |
王夫人 | 周贤珍 | 贾惜春 | 胡泽红 |
赵姨娘(前期) | 战爱霞 | 刘姥姥 | 沙玉华 |
赵姨娘(后期) | 苏秋冬 | 贾环 | 王蔚 |
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 | 贾探春 | 史湘云 | 巧姐 | 薛宝钗 | 贾惜春 |
李纨 | 贾元春 | 王熙凤 | 贾迎春 | 妙玉 | 秦可卿 |
四大名著
《红楼梦》 | |||
罗贯中著 | 吴承恩等著 | 施耐庵著 | 曹雪芹著程伟元、高鹗整理 |
本词条内容由国搜百科根据相关资料编纂,仅供参考。如有问题,可联系我们修订、完善或删除。也欢迎更多热爱知识共享、有志于词条编纂的专业人士参与国搜百科创建。联系电话:010-87869809 合作邮箱:baike@chinaso.com 交流QQ群:5332181523
春光早餐加盟 | 美味早餐加盟 | 加盟特色早点 | 雄州早餐加盟电话 | 早餐加盟网 |
来加盟 | 中式早点快餐加盟 | 江苏早点加盟 | 加盟 早点 | 加盟包子 |
早点连锁加盟 | 早餐面馆加盟 | 早点加盟店10大品牌 | 北京早点摊加盟 | 早点包子加盟 |
便民早点加盟 | 广式早点加盟 | 早点加盟哪家好 | 四川早点加盟 | 春光早餐工程加盟 |